Product center
披肝沥胆入高原,敬佑苍生赤诚心。” 多年来,交科院环境中心公路路域野生动物保护技术团队,负重蹒跚在荒漠戈壁、雪域高原、白山黑水、雨林秘境,追寻着野生动物的踪迹,坚定做保护野生动物的实践者、生物多样性的维护者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贡献者。
团队组建之初,就明确了团队发展目标:面向行业需求,建设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学科方向;培育国家级公路野生动物保护野外监测平台,构建公路野生动物保护体系;为青藏高原等环境敏感地区路网规划提供决策支持,并搭建亚洲交通生态学交流网络。
东北虎豹国家公园路侧动物监测。
团队责任专家杨博士介绍:“我们通过野外观测调查,研究分析道路野生动物的生态习性和行为规律,再根据不同的野生动物种类和生境特点,制定出不同的保护方案。采用痕迹调查、红外相机、三维激光地形扫描、卫星遥感等一系列科技手段,解决路域野生动物种群特征、分布范围、迁徙廊道、活动规律,以及与道路的关系等一系列科学问题,借鉴国内外经验,制订科学合理的技术方案。”
以苦为乐,论文写在荒野
跟随野生动物的足迹,团队成员常年奔赴在祖国边疆各个角落,北上新疆沙漠戈壁区,南下西南热带雨林区,东奔吉林长白山林区,西赴世界“第三极”青藏高原无人区。因为热爱和执着,这些年轻人不惧自然环境的险峻挑战,心无旁骛、如痴如醉地探索公路路域野生动物的相互作用关系,获取大量重要观测数据,采用丰富严谨的科学研究方法,将论文书写在了广阔的荒野。
青藏铁路桥梁动物通道监测。
青藏高原被称为世界屋脊,也被视作“生命禁区”。当地民谣唱道“到了昆仑山,气息已奄奄;过了五道梁,难见爹和娘”,如此恶劣的环境让许多人望而却步,而团队每年都要在五道梁开展藏羚羊活动观测,走样线、做样方、取样品,短则十余天,长则四个月。白天,他们沿路观察动物,午饭常常是馒头就着矿泉水;夜深,他们回到驻地边吸氧边整理数据资料。终于,在团队研究成果的支持下,青藏公路藏羚羊通道桥建成了。
看着藏羚羊大迁徙期间浩浩荡荡穿越通道桥,想着这些可爱的动物们由于使用动物通道而避免了“路杀”风险,大家喜极而泣。多少的风霜雨雪,多少的荒漠高原在此刻都不值一提。院原学术委员会副主任王辉在考察现场近距离感受研究团队在青藏高原考察的艰难时说:“我深受感动,并向他们表示致敬!”
云南西双版纳热带雨林高速公路隧道上方设置红外相机。
热带雨林是亚洲象的家园,那里不仅气候炎热潮湿,而且毒蛇毒虫时刻会向你发起进攻。为收集第一手数据,团队成员穿着厚厚的雨衣、雨裤和胶靴,探究亚洲象的阻隔影响,一趟下来,衣服里外都是湿漉漉的,但是大家依然干劲十足。
就是这样一支能日夜兼程、能风雨无阻、能在面对各种艰难挑战时坚守初心的团队,记录到了亚洲象频繁靠近公路活动的栖息地特征、利用现有桥梁通道的频率和适应性变化趋势、破坏高速公路设施从而对交通安全产生隐患等珍贵的第一手数据。
花香蝶来,成果声名远播
团队开创了中国公路野生动物保护的这一学科方向,在道路生态学领域形成了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科研成果。团队与国内多家机构密切协作,并得到国际相关机构鼎力支持,积极主办或参与国际会议、专家论坛等,不仅学习借鉴国外先进理念和技术,更向世界宣传我国公路环境保护领域所取得的丰硕成果。
环境中心副主任陶双成自豪地说:“我们团队在国内创造了三个‘第一’:承担了第一届亚洲和亚欧交通生态学会议,这是首次洲际层面的学术交流会;成为欧美澳非各大洲交通生态学学术组织的第一支亚洲代表;第一次作为我国乃至亚洲代表参与多部国际学术著作和指南文件的编写。”
2020年,团队参与了欧洲交通生态学会主编的《生态可持续交通全球战略》,将我国绿色交通理念和经验纳入其中;同年,受澳大利亚交通生态学会邀请,参与全球首个交通生态学网站建设,担任学术编辑。2021年,团队代表亚洲与其他大洲科研人员合作撰写的论文《全球交通网络对野生动物的影响评估》,发表于生态学领域顶级期刊;同年,作为我国交通行业代表受邀参加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亚洲象专家组,编写《交通建设亚洲象保护指南》。2022年,团队与国际同行共同撰写学科著作《道路生态学:综合与视角》。2023年,团队受邀参与非洲交通生态学大会的策划。
此外,团队策划发起的首届亚洲交通生态学学术会议和首届亚欧交通生态学学术会议,吸引了30多个国家400多名同行参与和关注。